澎湃新闻

  “目前纵观世界各个国家的进展,我们国家有望成为第一个火星采样返回的国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中国航天大会主论坛上表示。

  4 月 24 日下午,在 2024 年中国航天大会主论坛上,吴伟仁介绍了我国深空探测重点任务和国际月球科研站有关情况。

  2020 年 7 月 23 日长征五号火箭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送入太空,中国行星探测时代拉开帷幕。2021 年 5 月 15 日,“天问一号”中的“祝融号”火星车首次在火星留下中国印记。对于未来深空探测计划。吴伟仁透露,我国计划在 2025 年前后发射天问二号,对地球 4000 万公里的一颗小行星进行伴飞探测和取样返回。2030 年前后发射天问三号,实施火星采样返回任务。

  “目前纵观世界各个国家的进展,我们国家有望成为第一个火星采样返回的国家。”吴伟仁介绍说。目前,我国已经开始筹划建设世界首个火星样品实验室,同时深化论证天问四号探测任务,实现木星及其卫星环绕探测,随后抵达天王星。

  目前,正在开展的火星采样返回计划主要是美国的“火星采样返回”(MSR)。4 月 15 日,美国宇航局(NASA)宣布将向旗下各中心和产业界征集新的“火星采样返回”(MSR)设计方案,计划将进行调整,降低其成本并加快工程进度。方案征集到 5 月 17 日截止,此后 NASA 很快将授予为期 90 天的研究合同。

  2023 年,NASA 为了回复独立评审,其公布了“火星采样返回”计划新方案,新方案计划耗资 110 亿美元,计划 2030 年发射地球返回轨道飞行器,2035 年发射样本回收着陆器,2040 年带样本返回地球。但这个方案没有获得认可。根据 NASA 的最新声明,原定于 2026 年执行的火星样本返回任务将推迟一年。按照目前的计划,2027 年发射轨道飞行器,2028 年发射着陆器,并计划在 2033 年将火星采样的样本带回地球。

  对“火星采样返回”(MSR)计划一项独立审查报告指出,该计划的预算和时间表过于乐观,难以实现。美国国会已经建议削减美国宇航局 2024 年的预算,包括火星样本返回任务的资金。受预算削减的影响,美国宇航局不得不裁减了部分工作人员和承包商,这引发了外界对于火星采样任务可能取消的担忧。

  除了火星采样返回任务。吴伟仁还介绍了我国一些其他深空探测计划。吴伟仁表示,在本世纪中叶,我国将计划发射新型动力航天器,飞抵 80-100AU 太阳系边际,对极远、极暗、极寒的未知区域开展科学探测,有望在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上树立新的丰碑。

  4 月 24 日,由中国宇航学会和中国航天基金会联合主办的 2024 年中国航天大会主论坛在湖北武汉开幕。论坛围绕大会主题“极目楚天共襄星汉”汇聚中外航天领军人士,共同探讨航天领域创新性、前瞻性、战略性的关键问题,并发布 2024 年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

  24 日上午,国家航天局在 2024 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开幕式上,现场发布了有关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进展和嫦娥七号任务国际载荷搭载项目的最新消息。国际月球科研站新增尼加拉瓜、亚太空间合作组织、阿拉伯天文学和空间科学联盟 3 个合作国家、机构。

  据悉,国际月球科研站的科学目标主要有五个:月球“考古”、巡天揭秘、日地联系、基础实验和资源利用。整个系统包括:地月往返系统、生存防护系统、发射回收系统和运营支持系统。

  据介绍,依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边建边用”的原则,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将计划按照两个阶段分步实施,计划 2035 年前建成基本型,以月球南极为核心,建成功能基本齐备、要素基本配套的综合科学设施,开展常态化科学实验活动和一定规模的资源开发利用;2045 年前建成拓展型,以月球轨道站为枢纽,建成功能完善、相当规模、稳定运行的设备设施,开展月基综合性科学研究和深度资源开发利用,为载人登陆火星开展相关技术验证和科学实验研究。

  吴伟仁表示,作为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建设阶段的重要任务,嫦娥六号将于近期实施发射,执行月背采样返回任务;嫦娥七号将于 2026 年前后发射,开展月球南极环境与资源勘察;嫦娥八号将于 2028 年前后发射,开展月球资源原位利用试验。

  国际月球科研站由月面段、月轨段和地面段构成,由能源动力系统、指挥信息系统和月面运输系统等基础设施组成,具备能源供应、中枢控制、通信导航、地月往返、月面科研等功能,可长期持续开展科学探测、资源开发、技术验证等多学科多目标大规模科学和技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