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乌鸦智能说

  4 月以来,关于 AI 产品商业化的消息越来越多。

  上周,据英国《金融时报》引述消息人士报道,谷歌正在思考多种方案可能性,包括为其订阅服务方案加入以 AI 为基础的搜索服务。这是谷歌十几年来商业模式的首次重要变革,也宣告了谷歌开始向订阅这一 AI 产品主流付费模式靠拢。

  有趣的是,就在这个月初,曾经号称永不卖广告的 AI 搜索 Perplexity,却决定卖广告了。公司首席业务官 Shevelenko 透露,这一功能将在未来几个季度推出。

  无独有偶,近日,Poe 也宣布推出了一种收入模式,允许机器人创作者为他们的作品设定每条信息的价格,这意味着每当有用户与他们的机器人互动时,创作者都能获得相应的报酬。

  AI 公司纷纷加速商业化步伐背后,也揭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极高的估值加上巨大的运营成本,正在迫使 AI 公司加快商业化的步伐。一旦无法明确商业化模式的独角兽项目,将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死亡或者被收购。

  AI 商业化进入加速期

  据报道,谷歌的订阅方案可能指的是提供商务人士使用的 Workspace。Workspace 其实早已经提供 AI 服务,像是协助生成 Google Docs 报告、简述网页文章重点、设计 Spreadsheets 投资活动的业务计划演示文稿、草拟 Gmail 营销邮件等的 Duet AI 助理(后改名 Gemini)等。

  这是谷歌十几年来商业模式的首次重要变革,该提案标志着谷歌的核心产品首次被设置为付费服务。

  一直卖广告的谷歌在往订阅付费走,而曾坚持绝不卖广告的 AI 搜索却在往广告靠拢。根据国外《Adweek》杂志报道,Perplexity 计划在“相关问题”中正式引入原生广告,即允许品牌方可以影响一些问题的答案。

  当用户向 Perplexity 提问时,会得到 Perplexity 的相应回答。这个答案是通过网上已有的信息总结提炼而来。在回答栏目的上方,Perplexity 还会给出参考内容的来源,并支持点击。在回答的下方,Perplexity 预测了几个用户可能会追问的问题,点击后页面继续向下展开对于该问题的答案,用户也可以自行进行提问。

  作为 AI 搜索的明星产品,Perplexity 曾在公司首页上这样介绍自己:“搜索信息应该是一种直接、高效的体验,不受广告驱动模式的影响。我们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信息过载的噪音中,明确需要一个平台来提供精准、以用户为中心的答案,尤其在时间如此宝贵的时代。”

  如今,在 Perplexity 官网在自我简介中,那句“不受广告驱动模式的影响”已经被删掉了。公司首席业务官 Shevelenko 在面对外媒提问时却说,“广告一直都是我们打造出色业务的一部分。”根据 Shevelenko 透露,这一功能将在未来几个季度推出,除此之外还没有更多细节。

  除了谷歌和 Perplexity 外,Poe 也在不断探索新的付费模式。近日,Poe 推出了一种收入模式,允许机器人创作者为他们的作品设定每条信息的价格,这意味着每当有用户与他们的机器人互动时,创作者都能获得相应的报酬。

  Quora 首席执行官亚当-达安杰洛(Adam D'Angelo)表示,这种定价机制对于那些需要大量模型推理或 API 成本的开发者来说至关重要,而建立一个繁荣的生态系统,支付这些运营成本是关键。

  D'Angelo 还提到,新的收入模式有望激发新型机器人的发展,特别是在家教、知识、助手、分析、讲故事和图像生成等领域。这表明,Poe 平台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展示窗口,更是一个创新孵化器,鼓励和支持创作者开发出更多有益于社会和市场的人工智能应用。

  除了按信息计费的收入模式,Poe 还推出了一个增强型分析仪表板,这为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洞察。通过这个仪表板,创作者可以实时了解他们的机器人在付费墙、订阅和信息方面的平均收入,从而更好地调整他们的定价策略和业务模式。

  仅在 4 月份,就有三家 AI 明星产品在商业化层面有所动作,或许并不是偶然。这背后凸显了一个趋势:AI 商业化正在进入加速期。

  来自 AI 投资泡沫的压力

  AI 公司纷纷加速商业化步伐,并非偶然。一个重要背景是,在短期 AI 投资的狂热后,投资人对人工智能的热情正在下降。

  斯坦福 HAI 报告显示,2023 年获得投资的人工智能公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去年将有 1812 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宣布获得融资,比 2022 年增长 40.6%。

  不仅融资多,AI 公司的估值还增长迅速。CB Insights 数据显示,创业公司发展成独角兽,平均需要 7 年时间,但生成式 AI,这 13 家平均仅花 3.6 年就晋身独角兽行列,时间几乎缩短一半。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独家报道,AI 搜索引擎初创公司 Perplexity 正在敲定新一轮融资,估值将翻倍至约 10 亿美元,成功跻身“独角兽”俱乐部,而 Perplexity 成立的时间在 2022 年。也就是说,一旦此次融资完成,Perplexity 从创立到跻身独角兽行业仅用了 2 年,

  但在激进投资 AI 一年后,越来越多人对 AI 的投资机会产生质疑。双线资本 CEO、“新债王”杰弗里·冈拉克也警告称,AI 股市的热度让他想起了 1999 年的互联网泡沫,并预测未来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

  原因不难理解,相比投入端的热火朝天,生成式 AI 的产出仍然有限。就拿微软来说,虽然股价受到生成式 AI 刺激大幅提升,但仅从份额来看,去年人工智能仅占微软云计算部门收入增长的约五分之一。微软首席财务官 Amy Hood 透露,最近 3 个季度微软智能云中分别有1%、3%、6% 的营收来自于此,换算下来分别是 2.4 亿、7.5 亿和 15.5 亿美元。

  而且,GitHub Copilo 由于运行成本太高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微软平均每月在每个用户身上要倒贴逾 20 美元,有些用户每月给微软带来的损失高达 80 美元。

  这还是全世界最好模型的变现能力。作为对比,Google Cloud 2024 年北美地区 AI 服务的业绩目标不过 10 亿美元,这个收入增量甚至不足以覆盖购买 AI 芯片的开支。科技媒体 The Information 报道称,包括微软、亚马逊和 Google 在内的云厂商和其他销售该技术(指生成式 AI)的公司,正在降低自己的预期。

  商业化层面的微薄收入,使得大部分 AI 公司很难在短期内覆盖运营成本。就拿 Perplexity 来说,根据中金测算,Perplexity 目前成本主要来源于两部分,即调用 Bing Search API 查找相关内容的成本、调用 GPT 生成答案的成本。

  Perplexity 官网显示,目前 Copilot 已经可以基于自研的 GPT-3.5 微调模型提供服务,与 GPT-4 性能基本对等,且能减少4-5 倍延迟,输入成本可以控制在 0.012 美元/1k tokens,输出成本可以控制在 0.016 美元/tokens。

  按调用 Bing 搜索引擎及 GPT-4 的单个问题成本 0.03 美元计算,Perplexity 每年仅在调用大模型上花费的成本约为 6000 万美元。而数据显示,Perplexity 去年的年收入刚刚突破 1000 万美元。

  极高的估值、巨大的运营成本,意味着投资人在生成式 AI 这场豪赌中下注了足够的筹码。过高的期待,也会给创业公司带来更多的压力。一旦无法明确商业化模式的独角兽项目,将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死亡或者被收购。不久前,Inflection AI CEO 跑路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