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雷西发自凹非寺

  量子位公众号 QbitAI

  大模型长文本能力测试,又有新方法了!

  腾讯 MLPD 实验室,用全新开源的“数星星”方法替代了传统的“大海捞针”测试。

  相比之下,新方法更注重对模型处理长依赖关系能力的考察,对模型的评估更加全面精准。

  利用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对 GPT-4 和国内知名的 Kimi Chat 进行了“数星星”测试。

  结果,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两款模型各有胜负,但都体现出了很强的长文本能力。

  △横轴系以 2 为底的对数坐标

  那么,“数星星”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测试呢?

  比“大海捞针”更加精准

  首先,研究人员选择了一段长文本做为上下文,测试过程中长度逐渐递增,最大为 128k。

  然后,根据不同的测试难度需求,整段文本会被划分成N段,并向其中插入M个包含“星星”的句子

  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选择了《红楼梦》作为上下文文本,向其中加入了“小企鹅数了x颗星星”这样的句子,每个句子中的x都各不相同。

  然后,模型会被要求找到所有这样的句子,并以 JSON 格式输出其中所有的数字,且只输出数字。

  得到模型的输出之后,研究人员会将这些数字和 Ground Truth 进行对比,最终计算出模型输出的正确率。

  相比于之前的“大海捞针”测试,这种“数星星”的方法更能体现出模型处理长依赖关系能力。

  简而言之,“大海捞针”中插入多个“针”就是插入多个线索,然后让大模型找到并串联推理多个线索,并获得最终答案。

  但实际的“大海捞多针”测试中,模型并不需要找到所有“针”才能答对问题,甚至有时只需要找到最后一根就可以了。

  但“数星星”则不同——因为每句话中“星星”的数量都不一样,模型必须把所有星星都找到才能把问题答对

  所以,虽然看似简单,但至少在多“针”任务上,“数星星”对模型长文本能力有着更为精准的体现。

  那么,有哪些大模型最先接受了“数星星”测试呢?

  GPT-4 与 Kimi 难分高下

  参加这场测试的大模型分别是 GPT-4 和国内以长文本能力而知名的大模型 Kimi。

  在“星星”数量和文本粒度均为 32 时,GPT-4 的准确率达到了 96.8%,Kimi 则有 86.4%。

  但当“星星”增加到 64 颗时,Kimi 则以 93.1% 的准确率超过了准确率为 89.7% 的 GPT-4.

  减少到 16 时,也是 Kimi 的表现略胜于 GPT-4。

  而划分的颗粒度也会对模型的表现造成一些影响,在“星星”同样出现 32 次时,颗粒度从 32 变为 16,GPT-4 的成绩有所上升,而 Kimi 则有所下降。

  需要注意的是,在以上的测试中,“星星”的数量是依次递增的,但研究人员很快发现,这种情况下大模型很喜欢“偷懒”——

  当模型发现星星数量是递增的的时候,即使区间内的数字是随机生成,也会引起大模型的敏感度增加。

  例如:模型对3、9、10、24、1145、114514 这样的递增序列会比 24、10、3、1145、9、114514 更加敏感

  所以,研究人员又特意将数字的顺序进行了打乱,重新进行了一次测试。

  结果在打乱之后,GPT-4 和 Kimi 的表现都出现了明显下降,不过准确率仍在 60% 以上,两者相差 8.6 个百分点。

  One More Thing

  这个方法的准确性可能还需要时间检验,但不得不说名字起得真的很有一手。

  △英文系同名歌曲 Counting Stars 歌词

  网友也不禁感叹,现在关于大模型的研究,真的是越来越魔幻了。

  但魔幻的背后,也体现出人们对于大模型长语境处理能力和性能的了解还不够充分。

  就在前些天,先后有多家大模型厂商宣布推出能够处理超长文本的模型(虽然不全是基于上下文窗口实现),最高可达上千万,但实际表现还是未知数。

  而 Counting Stars 的出现,或许正好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些模型的真实表现。

  那么,你还想看看哪些模型的测试成绩呢?

  论文地址:

  https://arxiv.org/abs/2403.11802

  GitHub:

  https://github.com/nick7nlp/Counting-Stars